据香港《东方日报》报道,内地木地板商中国地板控股有限公司(083)已于5月26日正式在香港上市,公司发行3.73亿股新股,当中10%为公开发售,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、汇丰以及渣打。集资所得%将用於推广品牌,22%用於扩大分销网络,15%用作扩充现有生产设备,23%用於并购。
中国地板香港上市再次彰显了国际资本对于中国消费市场的看好,摩根士丹利(简称大摩)、汇丰以及渣打是全球领先的国际性金融机构,业务范围涵盖投资银行、证券、投资管理以及财富管理。它们将协助中国地板集团旗下的企业在股票和债券市场融资,并合并、收购和重组向中国地板提供意见。届时,鲶鱼效应将化发挥,由此促进行业内洗牌,地板行业将真正出现品牌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,而那些杂牌、地方品牌将退出历史。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大致有二:一是我国房产的持续压力,一部分企业无法承受“寒冬”之冷,必然会退出竞争;第二,地板作为资源性产业,资源将会向品牌企业日益集中化。
通过集资分配用途比率可得出如下分析:
一、品牌效应或成抢市杀手锏
国内品牌地板的市场占有率都不高,大自然地板作为中国地板业领军企业,按品牌木地板产品零售销售额的市场占有率计算,公司“大自然”品牌是中国的木地板品牌,09 年为6.5%排名。据Frost & Sullivan统计各品类地板排名:大自然地板产品中,强化地板的市场占有率以7.2%排名第二,多层复合地板5.3%及实木地板7.4%均名列首位。这能解释为何要将集资所得五分之一用于地板品牌推广。可以想象,一旦集资成功,中国地板旗下的品牌推广战线将覆盖电视、杂志、户外、互联网及其他新兴媒体,由此带来的品牌冲击将不言而喻。
地板技术的日趋成熟和专利技术趋于完善,消费者选购地板在部分区域缺并不成熟。作为家居类耐用消费品,环保、品牌、耐用、花色、服务、价格才是正确的选购关注六大要素的正确排名顺序。金融海啸后地板区域性品牌有67%已经或正面临倒闭,造成无数消费者家中的地板成为找不到售后服务和维护的“地板孤儿”。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地板委员会副秘书长唐召群对此也很认同,他表示:“国内品牌地板的市场占有率都不高,区域性品牌被市场淘汰的现象表明一线品牌对于自身品牌建设、理性消费观的引导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。”
二、一线品牌掘金二三线市场
随着近些年来房地产市场的兴起,城市化步伐的加快,越来越多的家居消费需求被突显出来。可以说,哪里有需求,产品会辐射到哪里。在一线市场渐趋饱合后,已经没有太多的空间供地板品牌来生存,只能向空间更为宽广的二三线市场进军。再者,地板由于是封闭式的渠道特点,由地板的渠道运营商发起行业洗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。
三、扩充生产设备定位80、90后
15%用于扩充现有生产设备,包括提高技术,开发新产品,扩大生产规模等等。
现在的消费者都已经趋于理智,已经不能被单纯低价和噱头所吸引,而是要实实在在服务和过关的产品质量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。最近几年,大自然推出美学地板和创意地板,明显将目标瞄准了消费风格化的80后于90后。
四、并购整合赢取资源砝码
并购这块比例超过了集资所得的五分之一,对地板中小企业的冲击也。其实,早在几年前,大自然地板已意识到产业链的价值并付诸实践,通过对上游速生林原材料及基材生产的控制,进行多品牌战略,在横向上对实木、实木复合、强化地板进行品类覆盖,迅速进行品类扩张,将大自然地板打造为集大自然、大自然•空间、NATURE国际、德•狮堡、大自然•美学馆、大自然•宜家为一体的多品牌战略。在森工产业链上的资源整合能力和话语权占据了主导位置,从而取得了制胜的砝码。
那么,这次的洗牌会洗到那些企业?最终的行业格局将可能是什么形状?这个笔者不好妄加揣测了,因为地板行业是个行业壁垒及门槛相对低的产业,洗牌后,千万个地板厂商倒下了,又会有千万个新的不怕死的地板厂商诞生。但大自然地板以中国地板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,势必会带来行业内一次振动,各地板企业应做好应对准备。
总之,11年是国家“十二五”计划的开端之年,随着房地产政策的调整和世界规模内原资料价格不断的上涨,中国地板行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,中国地板香港上市无疑是一把强心剂,中国地板需要大资本介入运作。同时,也意味着,品牌地板在交易市场的争夺大战已经打响,谁将占领更大的中国市场?正所谓群雄逐鹿,胜负几何,初见分晓。